-
定期检查身体:预防未然,不治已病治未病
定期检查身体,是预防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措施,相当于帮助自己查漏补缺,是保护自己的一个必要的健康习惯。古今拾遗《素问》中写道:“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病虽未...
-
吃饭细嚼慢咽的好处:用心去品尝,饭菜会更香
细嚼慢咽虽然是一种单纯的口腔动作,但并不只是关系到口腔的问题,它对于人体健康与防病有很大的影响。若在吃饭时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也是养生之妙道。古今拾遗古代名著《养病庸言》中说:“不论粥饭点心,皆宜嚼得极细咽下。”而《昨非庵日纂》也有云:“吃饭须细嚼慢咽,...
-
多照镜子的好处:自我诊断的必修课
每天照照镜子,不但能提升自信,愉悦心情,还能提升身体活力,最关键的是,这是每天自省自查的好机会。古今拾遗常照镜有三益:一、五脏之症见于五官。“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懂得望诊之法,既可望人,更能望己。常照镜者常怀医人医己之心;二、体得衣冠须知...
-
怎样做到饮食有节:吃饭不可过饱
吃饭时不要吃得过饱,不但可以避免我们摄取过多热量,还可以减轻胃肠负担,是预防衰老延年益寿的养生之道。古今拾遗早在两三千年前,《黄帝内经》就主张:“饮食有节”“饮食自倍,胃肠乃伤。”梁代医学家陶弘景在《养生延年录》中指出:“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寿;所食愈...
-
根据体质选择食物,有的放矢地调养身体
根据自己的体质是温热寒凉平来选择食物,可以更好地实现我们的体内平衡,是中医非常强调的“辨体施食”的养生之道。古今拾遗古语说“药食同源”,食物的性味也同药物一样,具有“四性”与“五味”。中医药学将食物的宜与忌,作为配合药物医疗的重要环节。中医的养生之道不仅...
-
要根据年龄段选择食物,跟随身体的变化
人的一生当中在不同的年龄段有着不同的生理状态和生理需求。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特点和需要来选择食物才能最大化地补充我们身体的所需,是延缓身体衰老的好习惯。古今拾遗《礼记》记载:“五十异粻,六十宿肉,七十贰膳,八十常珍,九十饮食不离寝,膳饮从于可也。”古代...
-
饭前喝汤还是饭后喝汤好:饭前喝点汤,胜过良药方
饭前空腹的时候,喝一点汤,使食物能顺利下咽,防止干硬食物刺激消化道黏膜,是有益胃肠又促进消化吸收的饮食好习惯。古今拾遗常言道“饭前先喝汤,胜过良药方”,这话是有科学道理的。这是因为从口腔咽喉、食管到胃,犹如一条通道,是食物必经之路,吃饭前先喝几口汤,等于...
-
细碎食物吸收好 :“要素饮食”最补气血
吃东西时将食物弄成细碎的状态吃下去,可增强消化吸收,补气血,是调理身体养生保健的饮食好习惯。古今拾遗《老老恒言》讲道:“入胃有三化,一火化,烂煮也;二口化,细嚼也;三腹化,入胃自化也。”可见除了细嚼慢咽可以增进吸收之外,烂煮也是一步,对于胃肠虚弱,脾胃消...
-
多吃坚果的好处:延年又益脑,视力还更好
瓜子、松子等坚果既是生活中的“休闲食品”,又是养生食疗的佳品。常吃可引起“齿宜常叩”“津宜常咽”的效果,还富含多种营养,是一个延年又益脑的好习惯。古今拾遗古人称榛子“益气力,实胃肠,调中不饥,健行甚验”。《本草经疏》指出,松子味甘补血,血气充足,则五脏自...
-
吃醋的好处:健康美味又消食
醋是人们喜爱的调味品,适量地用醋烹调食物,不但美容养颜,还可以帮助钙吸收,提高机体抵抗力,是健康烹饪的好习惯。古今拾遗陶谷《清异录》称:“酱,八珍主人也;醋,食总管也。”他把酱列为第一,醋列为第二。李石《续博物志》:“仙家谓醋为华池左林。”袁枚《随园食...